潘玉良
Pan Yuliang
艺术家名:潘玉良(Pan Yuliang)
生卒日期: 1895年6月14日 - 1977年7月22日
国籍:中国
潘玉良的全部作品(21)
潘玉良(Pan Yuliang)中国著名女画家、雕塑家。被誉为中国第一位以西方风格绘画的女性。
1895年6月14日出生,出生时叫陈秀清,父母早逝后,她被舅舅收养,更名为张玉良 。她曾在上海和巴黎学习过。由于她的现代主义作品在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引起了争议并受到了严厉批评,潘玉良于1937年回到巴黎,在接下来的40年里在那里生活和工作。她在巴黎美术学院任教,因其作品获得了多项奖项,在欧洲、美国和日本举办了国际展览,并被主要机构收藏。1985年,她去世后,她的大部分作品被运往中国,由首都北京的国家美术馆收藏,大部分被安徽省合肥的安徽博物馆收藏。尽管如此,重要的绘画、雕塑和版画仍然保存在法国塞努斯基博物馆(Musée Cernuschi)的藏品中。她作为艺术家的生活在中国和美国的小说和电影中得到了描绘。她的艺术是在东西方、传统与现代、男性沙文主义和新兴女权主义并存的矛盾二分法的变革中发展起来的。潘玉良还被认为是与“当代”、“现代”、“中国”和“女性”艺术家等品牌打交道,同时质疑他们的人。尽管她因将西方绘画引入中国而被人们记住,但她还是能够提供一个新的视角,让人们从她的绘画中看到这些女性不仅仅是对象,而是主题。
早期生活和教育
张玉良1895年出生于江苏省。在她14岁时父母去世后,她被舅舅卖给了一家妓院,在那里她长大成为了一名妓女。她引起了富有的海关官员潘赞化的注意,潘赞化为她赎身。娶她为妾,并帮助她接受教育,张玉良则改姓潘。在给家人的一封信中,她陈述了自己的意愿,并签名为潘张玉良。这封信可以被视为一份法律文件,她用潘张玉良作为签名。因此,潘玉良是她承认并喜欢的名字。
他们搬到了上海,1920年,她通过了上海艺术学校的考试,并在那里与王继元(Wang Jiyuan)一起学习绘画。在上海艺术学院,潘玉良努力融入她的同龄人。由于她的“卑微”背景,她经常被排斥,不符合“现代上海女士”的模式——一位年轻女性,她的艺术教育增加了她们的女性气质和美丽。潘玉良经常被她的同龄人描述为热情和直率,尽管有时直言不讳。潘玉良被认为是上海艺术学院首批女毕业生之一。毕业后,她在潘赞化的赞助下前往里昂和巴黎深造。她曾就读于里昂中法学院(Sino-French Institute of Lyon)和里昂的国立美术学院(Ecole National des Beaux Arts),之后在巴黎国立美术学院(Ecole National Supérieure des Beaux Arts)完成学业。1925年,她获得了著名的罗马奖学金,在意大利罗马的罗马美术学院(Accademia di Belle Arti di Roma)学习。
职业和以后的生活
1926年,潘玉良因其作品在罗马国际艺术展上获得金奖。1929年,刘海粟邀请她在上海艺术学校任教,她回到了中国。她在上海举办了个展,在那里她被誉为第一位以西方风格绘画的中国女艺术家。她还应邀成为南京中央大学的艺术教授。1929年至1936年,她在中国举办了五次个人展览。
她的作品受到了政府官员和保守派评论家的严厉批评,部分原因是她画的是裸体,然而,她和女画家关紫兰成为了中华民国(1912年至1949年)艺术界的宠儿。接受西方风格训练的女性艺术家,抓住了公众的魅力,并被视为现代性的体现。潘玉良也被评价为,她很容易从中国水墨画的技巧中汲取灵感,同时巧妙地削弱了该传统相对于欧洲艺术传统的权威。潘玉良可能最出名的是她的女性裸体,这也成为了她艺术实践中的主要内容。在中国,女性艺术家通常被限制在对自然的描绘上,偶尔也被限制在肖像上,但裸体被认为是不合适的。尽管如此,尽管在中国现代艺术界引起了争议,潘玉良还是继续创作各种女性裸体,经常以自己为模特。
1937年,潘玉良离开上海前往法国,定居巴黎。在那里她赢得了一些喝彩。在移居法国从事工作后,潘玉良加入了巴黎美术学院。
她在巴黎工作和生活了40年。旅居法国的中国艺术家推选她为中国艺术协会主席。她的作品在国际上展出,特别是在英国、美国、德国、日本、意大利、瑞士、比利时和希腊。尽管在巴黎生活了近50年,潘玉良还是决定保留她的中国国籍。尽管她与贫困作斗争,而且经常很难成功销售她的艺术品,但她拒绝接受与欧洲艺术品经销商签订的合同义务的约束。在她生命的最后,潘玉良在中国和法国艺术界都被边缘化了。在法国,她被归类为中国人,属于外国画家,被排除在主流艺术欣赏之外,她离开中国的时间太长,无法成为当时中国现代艺术的主打。
潘玉良于1977年去世,葬在巴黎蒙帕纳斯公墓(Montparnasse Cemetery)。
1985年,她的许多作品被送回祖国,分别由北京的中国国家美术馆和合肥的安徽省博物馆收藏。
遗产和荣誉
1926年,她的作品在罗马国际艺术展上获得金奖。
1959年,她获得了巴黎金奖和比利时银奖。
安徽博物馆收藏了潘玉良的艺术作品,包括4000件、3892幅素描、393幅水墨画、361幅油画、13幅版画、6幅版画和4幅雕塑。除了所有这些艺术品之外,市面上只有十幅她的油画,这使得她的作品非常有价值。
在流行文化中
石楠的小说《画魂》(1984年)大致讲述了她的故事。它被改编为同名的中国电影,于1994年上映,由女演员巩俐主演。她的生活故事也在2004年的TVB电视剧《画魂》中重现,她的角色由李嘉欣扮演。黄梅戏《青楼女画家》主演马兰也是基于她的生活。
詹妮弗·科迪·爱泼斯坦(Jennifer Cody Epstein)的小说《来自上海的画家》(The Painter from Shanghai,2008)也是根据潘玉良的生活改编的,并被翻译成十四种不同的语言。玛丽·劳雷·德·沙泽(Marie Laure de Shazer)专攻汉语,她还根据自己在中国和法国的生活,写了一本关于潘玉良的书,名为《潘玉良,上海的马奈》(Pan Yu Liang,La Manet de Shanghai)。
生卒日期: 1895年6月14日 - 1977年7月22日
国籍:中国
潘玉良的全部作品(21)
潘玉良(Pan Yuliang)中国著名女画家、雕塑家。被誉为中国第一位以西方风格绘画的女性。
1895年6月14日出生,出生时叫陈秀清,父母早逝后,她被舅舅收养,更名为张玉良 。她曾在上海和巴黎学习过。由于她的现代主义作品在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引起了争议并受到了严厉批评,潘玉良于1937年回到巴黎,在接下来的40年里在那里生活和工作。她在巴黎美术学院任教,因其作品获得了多项奖项,在欧洲、美国和日本举办了国际展览,并被主要机构收藏。1985年,她去世后,她的大部分作品被运往中国,由首都北京的国家美术馆收藏,大部分被安徽省合肥的安徽博物馆收藏。尽管如此,重要的绘画、雕塑和版画仍然保存在法国塞努斯基博物馆(Musée Cernuschi)的藏品中。她作为艺术家的生活在中国和美国的小说和电影中得到了描绘。她的艺术是在东西方、传统与现代、男性沙文主义和新兴女权主义并存的矛盾二分法的变革中发展起来的。潘玉良还被认为是与“当代”、“现代”、“中国”和“女性”艺术家等品牌打交道,同时质疑他们的人。尽管她因将西方绘画引入中国而被人们记住,但她还是能够提供一个新的视角,让人们从她的绘画中看到这些女性不仅仅是对象,而是主题。
早期生活和教育
张玉良1895年出生于江苏省。在她14岁时父母去世后,她被舅舅卖给了一家妓院,在那里她长大成为了一名妓女。她引起了富有的海关官员潘赞化的注意,潘赞化为她赎身。娶她为妾,并帮助她接受教育,张玉良则改姓潘。在给家人的一封信中,她陈述了自己的意愿,并签名为潘张玉良。这封信可以被视为一份法律文件,她用潘张玉良作为签名。因此,潘玉良是她承认并喜欢的名字。
他们搬到了上海,1920年,她通过了上海艺术学校的考试,并在那里与王继元(Wang Jiyuan)一起学习绘画。在上海艺术学院,潘玉良努力融入她的同龄人。由于她的“卑微”背景,她经常被排斥,不符合“现代上海女士”的模式——一位年轻女性,她的艺术教育增加了她们的女性气质和美丽。潘玉良经常被她的同龄人描述为热情和直率,尽管有时直言不讳。潘玉良被认为是上海艺术学院首批女毕业生之一。毕业后,她在潘赞化的赞助下前往里昂和巴黎深造。她曾就读于里昂中法学院(Sino-French Institute of Lyon)和里昂的国立美术学院(Ecole National des Beaux Arts),之后在巴黎国立美术学院(Ecole National Supérieure des Beaux Arts)完成学业。1925年,她获得了著名的罗马奖学金,在意大利罗马的罗马美术学院(Accademia di Belle Arti di Roma)学习。
职业和以后的生活
1926年,潘玉良因其作品在罗马国际艺术展上获得金奖。1929年,刘海粟邀请她在上海艺术学校任教,她回到了中国。她在上海举办了个展,在那里她被誉为第一位以西方风格绘画的中国女艺术家。她还应邀成为南京中央大学的艺术教授。1929年至1936年,她在中国举办了五次个人展览。
她的作品受到了政府官员和保守派评论家的严厉批评,部分原因是她画的是裸体,然而,她和女画家关紫兰成为了中华民国(1912年至1949年)艺术界的宠儿。接受西方风格训练的女性艺术家,抓住了公众的魅力,并被视为现代性的体现。潘玉良也被评价为,她很容易从中国水墨画的技巧中汲取灵感,同时巧妙地削弱了该传统相对于欧洲艺术传统的权威。潘玉良可能最出名的是她的女性裸体,这也成为了她艺术实践中的主要内容。在中国,女性艺术家通常被限制在对自然的描绘上,偶尔也被限制在肖像上,但裸体被认为是不合适的。尽管如此,尽管在中国现代艺术界引起了争议,潘玉良还是继续创作各种女性裸体,经常以自己为模特。
1937年,潘玉良离开上海前往法国,定居巴黎。在那里她赢得了一些喝彩。在移居法国从事工作后,潘玉良加入了巴黎美术学院。
她在巴黎工作和生活了40年。旅居法国的中国艺术家推选她为中国艺术协会主席。她的作品在国际上展出,特别是在英国、美国、德国、日本、意大利、瑞士、比利时和希腊。尽管在巴黎生活了近50年,潘玉良还是决定保留她的中国国籍。尽管她与贫困作斗争,而且经常很难成功销售她的艺术品,但她拒绝接受与欧洲艺术品经销商签订的合同义务的约束。在她生命的最后,潘玉良在中国和法国艺术界都被边缘化了。在法国,她被归类为中国人,属于外国画家,被排除在主流艺术欣赏之外,她离开中国的时间太长,无法成为当时中国现代艺术的主打。
潘玉良于1977年去世,葬在巴黎蒙帕纳斯公墓(Montparnasse Cemetery)。
1985年,她的许多作品被送回祖国,分别由北京的中国国家美术馆和合肥的安徽省博物馆收藏。
遗产和荣誉
1926年,她的作品在罗马国际艺术展上获得金奖。
1959年,她获得了巴黎金奖和比利时银奖。
安徽博物馆收藏了潘玉良的艺术作品,包括4000件、3892幅素描、393幅水墨画、361幅油画、13幅版画、6幅版画和4幅雕塑。除了所有这些艺术品之外,市面上只有十幅她的油画,这使得她的作品非常有价值。
在流行文化中
石楠的小说《画魂》(1984年)大致讲述了她的故事。它被改编为同名的中国电影,于1994年上映,由女演员巩俐主演。她的生活故事也在2004年的TVB电视剧《画魂》中重现,她的角色由李嘉欣扮演。黄梅戏《青楼女画家》主演马兰也是基于她的生活。
詹妮弗·科迪·爱泼斯坦(Jennifer Cody Epstein)的小说《来自上海的画家》(The Painter from Shanghai,2008)也是根据潘玉良的生活改编的,并被翻译成十四种不同的语言。玛丽·劳雷·德·沙泽(Marie Laure de Shazer)专攻汉语,她还根据自己在中国和法国的生活,写了一本关于潘玉良的书,名为《潘玉良,上海的马奈》(Pan Yu Liang,La Manet de Shanghai)。
潘玉良作品收藏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