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登·哈特利
Marsden Hartley
代表作品:
艺术家名:马斯登·哈特利(Marsden Hartley)
生卒日期: 1877年1月4日 - 1943年9月2日
国籍:美国
马斯登·哈特利的全部作品(349)
马斯登·哈特利(1877年1月4日至1943年9月2日)是美国现代派画家、诗人和散文家。哈特利通过观察巴黎和柏林的立体派艺术家发展了他的绘画能力。
哈特利出生在缅因州的刘易斯顿,他的父母在那里定居。他是九个孩子中最小的。他8岁时母亲去世,四年后父亲再婚给玛莎·马斯登(Martha Marsden)。他出生时的名字叫埃德蒙·哈特利(Edmund Hartley),后来在他20出头的时候用马斯登作为自己的名字。在他14岁时母亲去世几年后,他的家人搬到了俄亥俄州,留下他在缅因州的一家鞋厂工作了一年。这些惨淡的经历使哈特利回忆起他在新英格兰的童年,那是一段痛苦的孤独时光,以至于在给阿尔弗雷德·施蒂格利茨(Alfred Stieglitz)的信中,他曾把新英格兰口音形容为“一种悲伤的回忆像磨刀一样冲进我的肉体。”
1892年,哈特利在俄亥俄州克利夫兰与家人团聚后,开始在克利夫兰艺术学院接受艺术培训,并获得奖学金。
1898年,22岁的哈特利搬到纽约市,在威廉·梅里特·切斯领导下的纽约艺术学院学习绘画,然后进入美国国家设计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Design)。哈特利是艾伯特·平克汉姆·莱德的崇拜者,并尽可能多地参观他在格林威治村的工作室。除了沃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 )和美国超验主义者亨利·大卫·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和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 Ralph Waldo Emerson)的著作之外,他与艾伯特·平克汉姆·莱德的友谊激发了哈特利将艺术视为一种精神追求。
1908年,哈特利搬到缅因州洛弗尔附近一个废弃的农场。他认为他在那里创作的绘画是他第一次成熟的作品,这些作品也给纽约摄影师和艺术推广人阿尔弗雷德·施蒂格利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09年,哈特利在施蒂格利茨的291年举办了第一次个人画展,1912年又在那里展出了他的作品。施蒂格利茨还向哈特利介绍了欧洲现代派画家,其中保罗·塞尚、毕加索和亨利·马蒂斯对他影响最大。
1912年4月,他第一次在欧洲结识了哈特斯坦的先锋派艺术家。斯坦因( Gertrude Stein)和哈特·克莱恩(Hart Crane)和舍伍德·安德森( Sherwood Anderson)一起,鼓励哈特利在画画的同时写作。
在给阿尔弗雷德·施蒂格利茨的一封信中,哈特利解释了他对在国外生活在巴黎的幻想的破灭。自从他开始在海外生活,一年过去了。”像其他人一样,我也有一些愿望,但由于环境的诡计,这些愿望一直得不到满足……这种痛苦非但没有减轻反而越来越强烈,它只留下旁观者的角色,在生活中,旁观者的角色已不复存在,只剩下旁观者的角色。
1913年4月,哈特利搬到了德意志帝国的首都柏林,在那里他继续画画,并与画家瓦西里·康定斯基和弗兰茨·马尔克结为朋友。他还收藏了巴伐利亚民间艺术。他在这一时期的作品是抽象主义和德国表现主义的结合,并以他个人的神秘主义品牌为动力。哈特利在柏林的许多画作都受到当时展出的德国军事盛会的进一步启发,尽管他对这一主题的看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发生了变化,一旦战争不再是“浪漫而是真实的现实”。他最早的柏林画作在纽约具有里程碑意义的1913年军械库展上展出。
在柏林,哈特利与普鲁士中尉卡尔·冯·弗雷堡(Karl von Freyburg)建立了密切的关系,他是哈特利朋友阿诺德·隆内贝克(Karl von Freyburg)的堂兄。在哈特利的作品中,提到弗雷堡是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尤其是在《德国军官肖像》(1914年)中。弗雷堡随后在战争中去世,对哈特利打击很大,他后来把他们的关系理想化。许多学者认为他关于弗雷堡的作品体现了他对他的同性恋情感。哈特利一直住在柏林直到1915年12月。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哈特利以德国同情者的身份从柏林回到美国。哈特利创作了许多德国肖像画。当批评家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德国人的观点上时,同性恋的语气被忽视了。根据亚瑟·卢博的说法,哈特利在争辩“没有任何隐藏的象征意义”时是不真诚的
哈特利终于在1916年初回到美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哈特利有义务返回美国。哈特利一回来,就画了些美酒。酒馆让人回想起格特鲁德斯坦(Gertrude Stein)举办的聚会,在那里,哈特利遇到了毕加索和罗伯特·德劳内。
从1921年到1930年,他又回到了欧洲,从此他永远回到了美国。他在美国各地作画,包括马萨诸塞州、新墨西哥州、加利福尼亚州和纽约州。他于1937年回到缅因州,声称他想成为“缅因州的画家”,并在当地描绘美国人的生活。直到1944年,他一直在缅因州的海岸边作画。他的骨灰撒在安德罗斯科金河上。
哈特利临终时爱上了一个年轻的渔夫阿尔蒂·梅森。梅森去世后,这段关系就结束了。他和几个亲戚在海上淹死了。
哈特利在谈到自己的同性恋问题时很害羞,经常把注意力转移到他工作的其他方面。像德国军官的肖像画和帅气的饮料等作品都是编码的。这些作品向恋人、朋友和灵感来源致敬。哈特利一到六十岁,人们对他的作品的看法就不再感到不安了。从更衣室到肌肉发达、胸部毛茸茸、穿着短裤的男人,这些场景变得更加亲密。1940年的《燃烧的美国人》(游泳冠军)不需要破译同性恋的暗调。德国军官哈塔斯的画被误读了。
在一本尚未完成的个人回忆录中,哈特利写道:“在性意识完全发展的时候,我开始对艺术产生好奇,因为我不倾向于具体的越轨行为。我当然倾向于抽象的,而作为性表达的对象的收集占了上风。”哈特利对对象抽象的运用成为他纪念他的“爱的对象”卡尔·冯·弗雷堡绘画的主题。根据梅丽尔·多尼的说法,哈特利通过日常用品来表达他对朋友特质的情感。在这幅画中,铁十字架、巴伐利亚国旗和德国国旗都属于卡尔·冯·弗雷堡,还有他去世时的黄色“24岁”。
除了被认为是20世纪上半叶美国最重要的画家之一,哈特利还创作诗歌、散文和故事。他的著作《二十五首诗》由罗伯特·麦卡蒙于1923年在巴黎出版。
克里奥菲亚斯和他自己的:北大西洋悲剧是基于他在1935年和1936年两个时期与梅森一家在新斯科舍省鲁南堡县东点岛渔业社区度过的。50多岁的哈特利在缅因州不幸的童年生活中,找到了一份天真无拘无束的爱情和一份家庭感。这种经历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他1943年去世,并有助于扩大他成熟作品的范围,其中包括许多泥瓦匠的画像。
他在《泥瓦匠》一书中写道:“五个壮丽的篇章出自一本令人惊异的人类之书,这些美丽的人类,充满爱心、温柔、坚强、勇敢、尽职、善良,就像海水中的盐分、大地的沙砾、峭壁的陡峭面。”,1936年秋天,哈特利在新斯科舍省写作,并在马斯登-哈特利和新斯科舍重新印刷,表达了他对梅森两个儿子不幸溺水的巨大悲痛。独立电影制作人迈克尔马格拉斯(michaelmaglaras)在2005年发行了一部故事片《克利福斯和他自己的》,该片以哈特利的个人遗书作为剧本。
巴鲁克学院的杰出教授、纽约城市大学研究生中心的艺术史学家盖尔·莱文正在对哈特利的作品进行目录整理。
生卒日期: 1877年1月4日 - 1943年9月2日
国籍:美国
马斯登·哈特利的全部作品(349)
马斯登·哈特利(1877年1月4日至1943年9月2日)是美国现代派画家、诗人和散文家。哈特利通过观察巴黎和柏林的立体派艺术家发展了他的绘画能力。
哈特利出生在缅因州的刘易斯顿,他的父母在那里定居。他是九个孩子中最小的。他8岁时母亲去世,四年后父亲再婚给玛莎·马斯登(Martha Marsden)。他出生时的名字叫埃德蒙·哈特利(Edmund Hartley),后来在他20出头的时候用马斯登作为自己的名字。在他14岁时母亲去世几年后,他的家人搬到了俄亥俄州,留下他在缅因州的一家鞋厂工作了一年。这些惨淡的经历使哈特利回忆起他在新英格兰的童年,那是一段痛苦的孤独时光,以至于在给阿尔弗雷德·施蒂格利茨(Alfred Stieglitz)的信中,他曾把新英格兰口音形容为“一种悲伤的回忆像磨刀一样冲进我的肉体。”
1892年,哈特利在俄亥俄州克利夫兰与家人团聚后,开始在克利夫兰艺术学院接受艺术培训,并获得奖学金。
1898年,22岁的哈特利搬到纽约市,在威廉·梅里特·切斯领导下的纽约艺术学院学习绘画,然后进入美国国家设计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Design)。哈特利是艾伯特·平克汉姆·莱德的崇拜者,并尽可能多地参观他在格林威治村的工作室。除了沃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 )和美国超验主义者亨利·大卫·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和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 Ralph Waldo Emerson)的著作之外,他与艾伯特·平克汉姆·莱德的友谊激发了哈特利将艺术视为一种精神追求。
1908年,哈特利搬到缅因州洛弗尔附近一个废弃的农场。他认为他在那里创作的绘画是他第一次成熟的作品,这些作品也给纽约摄影师和艺术推广人阿尔弗雷德·施蒂格利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09年,哈特利在施蒂格利茨的291年举办了第一次个人画展,1912年又在那里展出了他的作品。施蒂格利茨还向哈特利介绍了欧洲现代派画家,其中保罗·塞尚、毕加索和亨利·马蒂斯对他影响最大。
1912年4月,他第一次在欧洲结识了哈特斯坦的先锋派艺术家。斯坦因( Gertrude Stein)和哈特·克莱恩(Hart Crane)和舍伍德·安德森( Sherwood Anderson)一起,鼓励哈特利在画画的同时写作。
在给阿尔弗雷德·施蒂格利茨的一封信中,哈特利解释了他对在国外生活在巴黎的幻想的破灭。自从他开始在海外生活,一年过去了。”像其他人一样,我也有一些愿望,但由于环境的诡计,这些愿望一直得不到满足……这种痛苦非但没有减轻反而越来越强烈,它只留下旁观者的角色,在生活中,旁观者的角色已不复存在,只剩下旁观者的角色。
1913年4月,哈特利搬到了德意志帝国的首都柏林,在那里他继续画画,并与画家瓦西里·康定斯基和弗兰茨·马尔克结为朋友。他还收藏了巴伐利亚民间艺术。他在这一时期的作品是抽象主义和德国表现主义的结合,并以他个人的神秘主义品牌为动力。哈特利在柏林的许多画作都受到当时展出的德国军事盛会的进一步启发,尽管他对这一主题的看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发生了变化,一旦战争不再是“浪漫而是真实的现实”。他最早的柏林画作在纽约具有里程碑意义的1913年军械库展上展出。
在柏林,哈特利与普鲁士中尉卡尔·冯·弗雷堡(Karl von Freyburg)建立了密切的关系,他是哈特利朋友阿诺德·隆内贝克(Karl von Freyburg)的堂兄。在哈特利的作品中,提到弗雷堡是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尤其是在《德国军官肖像》(1914年)中。弗雷堡随后在战争中去世,对哈特利打击很大,他后来把他们的关系理想化。许多学者认为他关于弗雷堡的作品体现了他对他的同性恋情感。哈特利一直住在柏林直到1915年12月。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哈特利以德国同情者的身份从柏林回到美国。哈特利创作了许多德国肖像画。当批评家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德国人的观点上时,同性恋的语气被忽视了。根据亚瑟·卢博的说法,哈特利在争辩“没有任何隐藏的象征意义”时是不真诚的
哈特利终于在1916年初回到美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哈特利有义务返回美国。哈特利一回来,就画了些美酒。酒馆让人回想起格特鲁德斯坦(Gertrude Stein)举办的聚会,在那里,哈特利遇到了毕加索和罗伯特·德劳内。
从1921年到1930年,他又回到了欧洲,从此他永远回到了美国。他在美国各地作画,包括马萨诸塞州、新墨西哥州、加利福尼亚州和纽约州。他于1937年回到缅因州,声称他想成为“缅因州的画家”,并在当地描绘美国人的生活。直到1944年,他一直在缅因州的海岸边作画。他的骨灰撒在安德罗斯科金河上。
哈特利临终时爱上了一个年轻的渔夫阿尔蒂·梅森。梅森去世后,这段关系就结束了。他和几个亲戚在海上淹死了。
哈特利在谈到自己的同性恋问题时很害羞,经常把注意力转移到他工作的其他方面。像德国军官的肖像画和帅气的饮料等作品都是编码的。这些作品向恋人、朋友和灵感来源致敬。哈特利一到六十岁,人们对他的作品的看法就不再感到不安了。从更衣室到肌肉发达、胸部毛茸茸、穿着短裤的男人,这些场景变得更加亲密。1940年的《燃烧的美国人》(游泳冠军)不需要破译同性恋的暗调。德国军官哈塔斯的画被误读了。
在一本尚未完成的个人回忆录中,哈特利写道:“在性意识完全发展的时候,我开始对艺术产生好奇,因为我不倾向于具体的越轨行为。我当然倾向于抽象的,而作为性表达的对象的收集占了上风。”哈特利对对象抽象的运用成为他纪念他的“爱的对象”卡尔·冯·弗雷堡绘画的主题。根据梅丽尔·多尼的说法,哈特利通过日常用品来表达他对朋友特质的情感。在这幅画中,铁十字架、巴伐利亚国旗和德国国旗都属于卡尔·冯·弗雷堡,还有他去世时的黄色“24岁”。
除了被认为是20世纪上半叶美国最重要的画家之一,哈特利还创作诗歌、散文和故事。他的著作《二十五首诗》由罗伯特·麦卡蒙于1923年在巴黎出版。
克里奥菲亚斯和他自己的:北大西洋悲剧是基于他在1935年和1936年两个时期与梅森一家在新斯科舍省鲁南堡县东点岛渔业社区度过的。50多岁的哈特利在缅因州不幸的童年生活中,找到了一份天真无拘无束的爱情和一份家庭感。这种经历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他1943年去世,并有助于扩大他成熟作品的范围,其中包括许多泥瓦匠的画像。
他在《泥瓦匠》一书中写道:“五个壮丽的篇章出自一本令人惊异的人类之书,这些美丽的人类,充满爱心、温柔、坚强、勇敢、尽职、善良,就像海水中的盐分、大地的沙砾、峭壁的陡峭面。”,1936年秋天,哈特利在新斯科舍省写作,并在马斯登-哈特利和新斯科舍重新印刷,表达了他对梅森两个儿子不幸溺水的巨大悲痛。独立电影制作人迈克尔马格拉斯(michaelmaglaras)在2005年发行了一部故事片《克利福斯和他自己的》,该片以哈特利的个人遗书作为剧本。
巴鲁克学院的杰出教授、纽约城市大学研究生中心的艺术史学家盖尔·莱文正在对哈特利的作品进行目录整理。
马斯登·哈特利作品收藏于:
Yale Collection of American Literature(4)
Ogunquit Museum of American Art(2)
Roswell Museum and Art Center(2)
Grey Art Gallery and Study Center(2)
Bates College Museum of Art(1)
Museum of New Mexico - Santa Fe(1)
Frederick R. Weisman Art Foundation(1)